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
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近年来,中国正加速挺进“深蓝”,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疑将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推进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靠什么比肩一流湾区,答案不言自明。
顾名思义,湾区指的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全球公认的著名湾区有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因此,湾区早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革命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在“湾”,有着天然的海洋属性。《纲要》将“海洋经济”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单独表述,也凸显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粤港澳地区可谓底气十足。其一,广东省海洋经济实力雄厚。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二,香港海洋金融体系发达。香港拥有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律规范完备,资本运用灵活,为香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三,澳门海洋产业厚积薄发。2015年,中央授权澳门管理85平方公里海域,为澳门向海而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当地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开了新空间,海洋经济有望成为澳门新的增长点。
然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仅靠底气似乎还远远不够。近年来,海洋产业发展已从传统领域逐渐延伸至科技、金融、高端服务等具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下,海洋产业亦被赋予了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海洋经济大而不强。粤港澳大湾区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漫长、港口群密集,海洋生产总值节节攀升,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以广东为例,海洋产业依旧面临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乏力,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少,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等短板。《纲要》提出,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高效转化。为此,三地应发挥各自优势,以现有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和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强化海洋基础和应用研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让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产业转型压力较大。全球三大湾区目前早已完成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过渡。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洋产业低质化明显,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增速明显,但规模普遍较小。《纲要》明确,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要坚持陆海统筹,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叠加效应,打造湾区海洋特色产业集群。
最后,金融支撑明显不足。随着现代海洋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海洋经济对资金和融资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金融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纲要》特别提出,要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未来,应广泛借鉴香港以金融为先导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鼓励海洋金融模式创新,健全税收、保险、银行信贷等支持措施,发展产业基金、投资信托、海洋类债券等新型海洋金融工具,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