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个中心”筑实“活力海洋之都”

2023-11-23 12:37:01 来源: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作者:

  ■黄海所获批成为全球首批四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水产养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和生物安全保障参考中心之一。这是黄海所研发的致玻璃苗弧菌检测试剂盒在青岛组装生产。

  ■今年3月,青岛成功破译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封面。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加快航运、贸易、金融资源集聚。

  海洋“五个中心”建设走深走实

  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自2020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设立以来,青岛共有91项成果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15人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青年海洋科技奖。

  ●今年以来,青岛落实“海洋15条”政策,规上涉海企业超过28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2家。

  ●青岛着力吸引一批海洋顶尖人才、科研领军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目前,全职住青涉海院士20人,海洋人才达38万人。

  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

  ●两艘15万吨级养殖工船开工建造,是青岛在海洋渔业方面加快实现产业引领的一个标志。

  ●青岛今年新增3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21处,居全国第二位。

  ●全国唯一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累计收获三文鱼1000余吨,“深蓝2号”年内投入使用。

  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

  ●今年1月至9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04亿吨和2234万标箱,同比增长5.7%和11.6%,港口主业实现稳健增长。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内,多个项目提速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资源集聚,耦合发展的局面加快形成。

  建设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

  ●完成崂山湾和丁字湾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鉴定出1100余种海洋生物,加之早已完成的胶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了3个海湾海洋生物“家底”。

  ●经过近20年保护,青岛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稳中趋升,2017年至2020年文昌鱼分布区资源密度约每平方米30至40尾,近年升高至每平方米70至80尾。

  ●加快推动灵山岛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启动环胶州湾陆海统筹综合治理项目。

  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

  ●今年以来,多个国际海洋合作新平台在青岛建立。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揭牌;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正式启用。

  ●一系列海洋领域高端会议在青岛举办。今年以来,青岛举办了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2023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系列海洋高端会议。

  海洋是青岛最重要的资源禀赋,蓝色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充分发挥海洋特色优势,青岛正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先锋。

  日前,2023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获奖成果和人选公布,确定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确定青年海洋科技奖获得者10位。其中,青岛涉海单位牵头、参与的有28项,8位青岛科研人员获得青年海洋科技奖,获奖总数超70%。

  这是青岛把海洋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产出的一个缩影。自2022年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以来,青岛着力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等“五个中心”,举全市之力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

  如今,海洋“五个中心”建设日渐走深走实,诸多阶段性成果让“活力海洋之都”的城市愿景愈加清晰。

  海洋科创能力稳步提升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青岛正通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工程,进一步增强海洋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目前,青岛海洋科创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正稳步提升中。

  越来越多的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就是一个佐证。自2020年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设立以来,青岛每年获奖成果都占半数以上,获奖占比由2020年度约50%,提升至2023年度超70%。四年来,共有91项成果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15人获得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青年海洋科技奖。在各级科技奖评选当中,涉海类项目也是青岛获奖的“主力”,如在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中,青岛80个项目(人选)入选,其中13个项目为涉海项目,较2021年增长18%。

  海洋企业、海洋院所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主体,青岛正加大力度培育。今年以来,青岛落实“海洋15条”政策,深入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不断强化企业、院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规上涉海企业超过28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2家。眼下,青岛即将出台“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18条政策措施,打造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动海洋新星企业规模倍增、“专精特新”企业跃级倍增、链主企业体量倍增,进一步强化海洋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海洋创新离不开海洋人才支撑,青岛引、育、留才交出新答卷。今年以来,青岛依托“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等重大平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贯通人才链,继续开展“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评选,推动实施《青岛市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力吸引一批海洋顶尖人才、科研领军人才和产业高端人才。目前,全职住青涉海院士20人,海洋人才达38万人。

  海洋产业加快引领

  海洋产业发展质量,直接影响海洋经济规模。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青岛正通过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培育深远海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升级。目前,青岛海洋渔业等诸多产业已呈引领之势。

  近日,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003号船建造启动仪式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举行。该船是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基础上打造的新型养殖工船“2.0版”,与9月8日开工的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002号船属“姊妹”船,技术参数完全一致,是全球首批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至此,国信中船项目已全部转入实船建造阶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而青岛正围绕国家战略深化布局,通过规模化建设养殖工船,进一步推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两艘15万吨级养殖工船开工建造,是青岛在海洋渔业方面加快实现产业引领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青岛今年新增3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21处,居全国第二位;全国唯一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累计收获三文鱼1000余吨,“深蓝2号”年内投入使用。从近海到深远海,青岛渔业不断迈向“现代化”。

  而在海洋船舶装备制造方面,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项目有序推进,中船集团民船中心总部项目落地,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着青岛船舶装备业转型升级;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BG136启动临床试验,3款海洋创新药正开展临床前研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海洋新能源方面,青岛加快推动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金能沐官岛海上光伏等项目落地;在深海开发方面,青岛依托国家深海基地,加快谋划国家深海三大国家平台,正着力推动深海矿产、生物基因等未来产业发展。

  航运贸易金融耦合发展

  海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以海为媒,伦敦、上海等城市形成了集航运、贸易、金融功能于一体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是青岛学习的榜样。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青岛正通过实施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工程,着力推动港口提质增效,港航、贸易、金融耦合发展。

  纵观青岛全域,山东港口青岛港和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是青岛发展航运贸易金融的重要承载区。青岛港连接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是世界最大综合性港口之一。今年1月至9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04亿吨和2234万标箱,同比增长5.7%和11.6%,港口主业实现稳健增长;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内,多个项目提速建设,航运、贸易、金融资源集聚,耦合发展的局面加快形成。

  值得提及的是,青岛今年8月底举行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在上海这个国际知名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青岛向全球发出“海洋之约”,签约的多个海洋战略协议正在落实,一批海洋高端航运知名企业已经落地。在11个签约合作协议中,浦发银行已向山东港口集团授信金额达200亿元,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与爱达邮轮(上海)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地中海号”邮轮2024年来青运营。在14个签约合作项目中,上海天地汇航运物流数字化平台、港口供应链国际化服务平台等7个项目已开工或注册,其余7个项目正按计划推进中。

  在蓝色金融方面,青岛此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多次被自然资源部肯定。在此基础上,青岛大力发展蓝色金融,每年编发《金融机构服务涉海企业特色产品汇编》,系列特色金融产品支持了国信养殖工船、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示范区等重点涉海项目建设。此外,青岛推广全国首单蓝色债券等创新产品,推动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设立蓝色金融部门或海洋特色支行,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海洋实体经济的水平。

  海洋生态不断向好

  海洋生态铺就了青岛的底色,让“蓝色”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建设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青岛正通过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环境。

  摸清资源“家底”,是实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今年,青岛完成崂山湾和丁字湾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鉴定出1100余种海洋生物,加之早已完成的胶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了3个海湾海洋生物“家底”,为开展相关海湾的保护、研究、修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青岛久久为功。面对文昌鱼这一珍贵“活化石”,青岛自2004年建立文昌鱼保护区,经过近20年保护,青岛海域文昌鱼资源数量稳中趋升,2017年至2020年文昌鱼分布区资源密度约每平方米30至40尾,近年升高至每平方米70至80尾,成为人海和谐发展的一个佐证。

  面对黄海浒苔绿潮灾害,青岛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在自然资源部和山东省的部署下,今年青岛强化“前置打捞+近岸防御”策略,布设浒苔拦截网104.7公里,打捞清理浒苔32万余吨,浒苔近海上岸量同比减少86%,浒苔上岸量创新低,浒苔高峰期影响青岛时段仅持续一周。

  当前,青岛还在加快推动灵山岛等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启动环胶州湾陆海统筹综合治理项目,不断提升近岸海域、海湾、海岛生态质量。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转型,努力实现蓝色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海洋事务交流在全球彰显影响力

  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开展全球海洋事务交流,是青岛对外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青岛正通过实施海洋国际合作工程等行动,着力打造海洋开放新高地,拓展国际海洋合作新空间,搭建国际组织合作发展新平台。

  202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全球成立四个水产养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和生物安全保障参考中心(简称“FAO参考中心”)。基于在海水养殖病害防控领域基础与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黄海所成为FAO参考中心之一。今年10月,黄海所FAO参考中心正式挂牌。在这一新的国际平台上,青岛正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引领作用,为全球水产养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与生物安保相关体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全球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在黄海所FAO参考中心之外,今年以来,还有多个国际海洋合作新平台在青岛建立。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揭牌;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正式启用……以这些海洋高端平台为媒介,青岛加快与全球互联互通、交流合作,持续增强青岛以及我国在世界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系列海洋领域高端会议在青岛举办。今年以来,青岛举办了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2023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系列海洋高端会议。以会聚力,形成了诸多成果,如青岛获得2029年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举办权,这个十年一次、引领全球海洋观测领域发展的高水平大会,必将展现中国海洋界的风采。

  持续深化全球海洋科技、产业等领域交流合作。今年以来,青岛开展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太平洋岛国农渔业部长到青考察活动,推动构建中太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培训和研究中心第二届培训班在青岛正式开班,为促进海洋科学研究贡献青岛力量、中国力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乐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