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聚焦青岛西海岸新区经略海洋系列:生态养海 绘就蓝色画卷

2024-01-02 12:48:09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生态养海 绘就蓝色画卷

——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驱动海洋经济

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12月29日下午,刘树杰的渔船带着渔获和垃圾,返航回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西杨家洼码头。

  “出海打渔时,一网下去经常捞上来塑料瓶等垃圾。我们会把垃圾挑拣出来,带上岸交给环卫工人进一步处理。”刘树杰说。

  今年52岁的刘树杰,是一名有着30多年出海经验的渔民,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蓝湾生态环境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渔民转变了观念,出海时既捕鱼又“捕垃圾”,尽自己所能守海护渔。

  良好的海洋生态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生态养海,大力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依托湾长制及河长制,不断巩固海湾治理成效。一幅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蓝色画卷渐次铺开。

  协同推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青岛西海岸新区陆域20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9公里。此前,海岸线就是部门职责的分界线,一直难以统筹治理。该区在蓝色海湾治理的创新探索中,建立了区和镇街两级湾长体系,打破了这一困境。

  12月的海边寒意正浓,徐强却走出了一身热气。作为灵山湾镇街级湾长,他每周都会巡湾一次,主要负责水质监测、管控入海入湾排污等。

  “巡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App上传到区湾长制办公室。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后台进行分办。”徐强告诉记者,湾长制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各部门联防联控提升了治理效能。

  海湾的生态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把沿海一线治理好,还要把入海河流沿线治理好。如何在百川入海的同时避免百污入海?

  “新区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在海湾,由湾长对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负责;在陆地,则由河长统筹协调城管、水利等部门,确保水质达标排放。通过建立长效管控机制,从源头上根治问题。”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西海岸新区分局局长田向东说,湾长制与河长制联动后,实现了每一米海岸线、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有效解决了海湾反复污染难以根治的问题。

  现代化的海洋生态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青岛西海岸新区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了智慧海洋管理平台,率先实现海洋管理“一张图”。

  “平台包括基础地理、海洋卫士、预报减灾、环境监测等六大板块信息,像伏季休渔期出海捕鱼等违规现象和问题,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并快速处理。”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高级工程师李勋说,海洋智慧管理平台一方面强化了智能监管,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碳”路先行, 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俗话说,靠海吃海。灵山岛的居民不出海捕鱼,却端起了“旅游饭”。

  “之前听说灵山岛是负碳海岛,我一直想来看看。来了之后发现岛上确实环境好、空气好。”12月25日,来自吉林的游客李先生一家选择“错峰出游”,在元旦前来到灵山岛,住进了邱爽家的民宿。

  “最近,很多人打电话咨询订房。甚至已经有人预订了春节假期的房间。”邱爽告诉记者,自家生意越来越好,得益于灵山岛越来越响亮的绿色“招牌”。

  2021年,灵山岛碳排放核算结果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成为全国首个得到权威部门认证的自主负碳区域。

  “灵山岛保护区管委会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清洁能源改造、林木保护等工作,逐渐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实现了自主负碳。”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锋说。

  从一岛观全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碳减排方面探索不断:建设国内首家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增汇模式,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

  作为全国首批、山东省首个获批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区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突出海洋特色,从海洋产业中遴选低碳项目加以大力扶持,探索海洋碳汇的发展潜力。

  以唐岛湾湿地碳汇贷为例,经专业测评,唐岛湾国家湿地公园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固碳能力近20万吨,累计可减少二氧化碳碳排放量72万吨。以碳资源为质押,唐岛湾湿地的运营管理方——青岛西海岸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拿到了一笔2000万元的低息碳汇贷,专项用于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提升。如今,环境优美的唐岛湾湿地公园持续释放“磁吸效应”,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乐斌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