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海牧渔 看河口百万亩“海上粮仓”

2017-12-18 16:04:00 来源: 东营网 作者:

   东营网讯 近日,记者一路跟车行进在东营河口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内,一条条柏油路纵横相接,养殖池塘星罗棋布,令人不由感叹短短时间内这里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齐全,生态渔业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营河口百万亩生态渔业区位于河口区北部,规划范围东起挑河、西至潮河,南起生态河、北至-10米等深线,总规划面积100万亩,共分为浅海50万亩、滩涂50万亩两大版块,渔业区建设期限为5年,计划总投资30.2亿元,目前已有30余家企业及大户入驻,累计实现社会投资27.5亿元。

  随着生态渔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越来越完备的同时,山东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等一批当地渔业龙头企业越发红火起来,辐射带动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记者来到东营隆祥海参养殖项目基地时,该项目负责人丁学邦告诉记者:“现在咱们渔业区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了,往常每年雨季到来,拉货车根本进不来,现在路修好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了,海参根本不愁卖,到了出海参的季节,上门来收购的客商很多,而且海参卖出去的价格也高了。”

  记者在东营市曙光汇泰70MW渔光互补项目现场看到,标准化的海参养殖池塘成方成片,池塘之上布满了一排排的太阳能光伏板,据了解,这种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的双重收益。该项目负责人杨健这样告诉记者:“我们项目立足产出效益最大化,探索创新了‘上能发电,下能养殖’的资源利用新模式,实现水体养殖与水面发电同时进行,太阳能光板直接成为海参的‘保护膜’,我们的项目全部安装完成后平均上网电量为9000万KWh,产出海参50吨,每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东营河口百万亩生态渔业区项目是河口区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河口区充分发挥浅海、滩涂、荒碱地三大资源优势,全力打造规模化、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为打造河口百万亩“海上粮仓”而不断蓄力。近年来,河口区注重依靠科技养海、吃海,通过不断提高渔业科技水平向“蓝色国土”寻求不竭的发展动力。该区先后实施了国家“薪火计划”浅海滩涂贝类规模化养殖、渤海梭子蟹规模化繁育等科研项目23项,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对接,建立了海参、对虾、贝类三大品种实验基地,引进海参、扇贝等新品种6个,推广海参分阶段养殖、接力式养殖,对虾大田养殖、参虾混养、工厂化养殖,浅海贝类筏式养殖等多项技术,实现了渔业的良性发展。自2016年7月“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启动以来,省海生院、市海洋与渔业局、河口区政府三方发挥各自优势,依托我省虾蟹类、贝类、刺参产业创新团队,与当地大型渔业企业开展“一对一”的科企精准对接,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了涵盖产业链各个层面的技术团队,促进了全区渔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记者 陈莎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婷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