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奏响北极合作新篇章

2017-07-11 14:37:00 来源: 中国海洋报 作者:
    7月3日~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在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会见中,习近平就俄方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指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

  

  相关专家对记者表示,中俄两国《联合声明》的签署,彰显了中俄开展北极合作的共同意愿和决心,也为中俄北极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的共识,将有力推动中俄北极航道合作进一步深化,促使其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对接,为我国海上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打造新的动力引擎。

  中俄北极合作有了重要指导和保障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郭培清告诉记者,本次两国签署的《联合声明》,内容涵盖了包括北极航道在内的众多北极合作领域。“这是中俄两国政府首次正式将北极合作提升到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度,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将有力推动中俄北极合作。”郭培清说。

  

  

  据他介绍,近年来中俄在北极能源和科技等领域开展了众多务实合作,本次《联合声明》的签署,将为今后两国北极各领域合作提供重要指导和有力保障。

  此外,郭培清认为,随着中俄北极合作水平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可望在北极国家间引发连锁反应。“这也将促使更多的国家主动呼应中国的北极合作声音。”郭培清说。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教授对记者表示,本次中俄正式提出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将对我国今后利用北极航道尤其是东北航道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与俄方开展的北极航道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这对双方来说都是利好的事情。”程晓说。

  “黄金水道”联通欧亚 过往商船逐年增多

  《联合声明》的签署为中俄极地合作各领域带来利好消息。中俄北极航道合作,也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关资料显示,北极航道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最短航路,共有3条,分别是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

  中俄致力于共同打造的“冰上丝绸之路”,是东北航道,也称“北方海航道”。该航道主要是指穿过白令海峡向西航行,经过楚科奇海、东西伯利亚海、拉普捷夫海、喀拉海、巴伦支海五大海域到达挪威北角附近,最终前往欧洲各港口的航道。相关研究称,与传统航线相比,东北航道可减少10天以上航程,因而被航海界称为“黄金水道”。

  近年来,经由北极东北航道的商船呈现增多趋势。据俄罗斯北极物流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经由东北航道航行的船舶共297艘,同比增长35%。俄罗斯运输部甚至预测称,到2030年,亚洲至欧洲的货运25%都将取道北极东北航道。

  商业前景难料战略意义突出

  然而,北极东北航道的商业化前景依然难以预料。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地航行硬件设备与人才队伍的匮乏等,都是各国商船穿行东北航道面临的难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研究室副主任李丙瑞曾对《中国海洋报》记者表示,除了极端自然环境,地缘政治及极区海事事故应急和救援也是东北航道商业利用将会遇到的难题。同时,对商船来说,要走东北航道,就需要建造极地破冰船,还需要缴纳各种费用,因而除了可以节省时间成本,其经济成本并没有显著降低。

  相关专家对记者表示,北极东北航道的价值,目前更多体现在战略意义上。该航道是我国通往欧洲的重要战略能源通道,可以连接我国与俄罗斯北部能源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最终降低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

  部分水域已具备通航条件 各国探索步伐加快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及航运业一直关注北极东北航道的商业发展机会。气候与地理条件的改变,为东北航道的商业运行创造了必要条件。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快,部分水域在夏季已具备通航条件。相关研究显示,到本世纪中期,北冰洋夏季海冰将有可能完全消失。

  在航道管理和运行方面,自2012年以来,俄罗斯政府加速了东北航道的开发利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改变了以往强制破冰引航制度,降低了收费标准,放宽了申报流程。这些,都促使相关国家加快了探索东北航道商业通航的步伐。

  2009年夏季,两艘德国商船实现了从韩国釜山港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到达荷兰的航行,这是商船首次穿越东北航道。

  2010年夏季,俄罗斯“Monchegorsk”号运输船首次在没有破冰船的引领下,实现了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经东北航道到我国上海港的矿石输运。

  2012年,我国也开启了探索北极东北航道的征程。当年8月,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首次成功穿越东北航道,积累了与航道相关水域相关的气象、水文和海冰等资料,为我国商业利用北极航道提供了前期有益探索。

  2013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永盛”号货轮首航东北航道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中国商船首次尝试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截至2016年,“永盛”号货轮已经完成了3次东北航道的商业航行。

  中俄高层达成共识 开发合作方兴未艾

  “雪龙”船与“永盛”轮的成功穿越,拉开了中俄东北航道合作的帷幕。此后,中俄高层就开发利用东北航道达成了诸多共识,中俄东北航道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

  2015年12月,中俄总理第20次定期会晤发布联合公报,表示将“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

  2017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应邀出席第4届“北极——对话区域”北极国际论坛时表示,“中方鼓励企业参与北极航道建设”。

  2017年5月,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莫斯科表示,中方欢迎并支持俄方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愿同俄方及其他各方一道,共同开发北极航线。

  在科学考察和研究方面,2016年8月~10月,中俄举行了首次联合科学考察,首次对俄罗斯所属的楚科奇海区和东西伯利亚海等东北航道沿岸海区开展多学科综合考察,为进一步增进对北极航道利用的科学认知提供了科学支撑。

  此外,在民间层面,国内相关高校和俄方研究机构也已开展了合作,重点就北极航道开发利用的相关政治、法律和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两条丝路对接契合 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

  本次中俄领导人会晤,由俄方提出的“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引起了广泛关注。郭培清认为这一概念的提出,契合了当今亚欧整合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可以与“一带一路”倡议发挥协同作用。

  据他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是利用亚欧大陆中部通道和南部边缘的海上通道作为整合渠道。这两条整合走廊各有利弊,所穿越的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宗教纠纷不断,是大国力量重要博弈之地。反观北极航道,也就是“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利用,所穿越地区内大国对抗几率较低,合作几率较高。“因而,‘冰上丝绸之路’倡议可以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补充。”郭培清说。

  此外,郭培清表示,“冰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还可以从北中南3个方向发挥亚欧大陆整合的功能,并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区——东亚经济区和西欧经济区,以及中间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连接起来,从而有力地推动相关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程晓对记者表示,北极航道的开通所蕴含的战略意义与“一带一路”倡议不谋而合。“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使得北极航道正式纳入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范畴,对于我国开展北极合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极大吸引北极地区国家参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

  “这将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使其所覆盖的地域更加广阔,所惠及的人口体量更大,最终形成多赢的局面。”程晓说。

  合作前景广阔   实现互利互补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吴雷钊博士对记者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中俄北极航道合作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对俄罗斯而言,北极航道开发是普京总统力推的国家复兴战略和北极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大欧亚”战略、营造对其有利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抓手。对我国而言,参与北极航道开发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经由北冰洋连接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参与北极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方的技术、资金和需求与俄方的航道资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吴雷钊说。

  他建议未来中俄在北极航道利用方面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合作: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可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引导,并由双方极地工作主管部门就航道利用建立起权威稳定、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

  二是持续加强航道相关的科学考察合作,中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为双方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提供支持,为双方合作开发利用航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更多有效认知积累。

  三是加强北极开发装备设备制造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如双方可加快在重型破冰船、极地测量船、适用于极寒高纬地区的大型机械装备的技术研发和制造等方面的合作。

  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可在北极航道利用上实现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并在涉及科学研究、业务观测、装备研发、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上加强合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