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
编者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指明了方向,又指明了路径。
为积极宣传推进我省乡村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5月26日起,大众网推出“聚焦乡村振兴,打造齐鲁样板”专题报道,记者分赴17地市典型村庄实地采访,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镜头记录各地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入报道各地村庄在乡村振兴路上经历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多角度展示我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创新实践。
大众网记者 田丰恺 见习记者 孙国栋 通讯员 郭润杰
【乡村振兴新实践(22)】
莱州朱旺村:临海渔村的乡村振兴路
在莱州,一提起朱旺村,美丽、富饶,是人们最常联想到的两个词。十几年来,朱旺村依托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上养殖、打造工业园区、建设港口,不断探索,最终完成了从村集体资产为负的临海渔村向“中国十佳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一条鱼,打响了乡村振兴的“开头炮”
朱旺村现代渔业示范园
朱旺村位于莱州市北10公里,拥有7华里的海岸线,共有居民1680户,4012人,是莱州市第二大村。
朱旺村的最初的发展,大菱鲆可以说是一位“大功臣”。1999年朱旺村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时,朱旺村村集体负债达100多万元,为了尽快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村党总支书记滕春竹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滕春竹决定先从朱旺村水产养殖的传统老本行上做文章,投资26万元,在村中原有的扇贝育苗场的基础上,开始养殖当时国内尚在试验养殖阶段的大菱鲆。
“当时决定引进大菱鲆进行养殖的时候,心里还是十分的忐忑,毕竟那时候大菱鲆的工厂化养殖仍在试验阶段,没有成熟的养殖经验指导,全凭自己摸索,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滕春竹告诉记者,经过大家不懈努力,朱旺村最终成功探索出深水井加塑料大棚养殖技术,第一批大菱鲆试养成功,每斤获纯利60多元,当年为村集体增加200多万元收入。
园区内的养殖大棚
渔业养殖第一桶金的获得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不少村民纷纷加入到大菱鲆养殖行列中来,3个月时间,全村新增养殖大棚30多座,大菱鲆种苗一度供不应求。为解决种苗需求问题,朱旺村对村中的鱼苗场进行了扩建和改建,由原本的3座大棚扩建到32座,同时又先后在深圳、青岛、龙口建立了育苗分厂,年育苗1000多万尾,既满足了养殖区的苗种供应,也为集体积累了大量发展资金。
走进朱旺村现代渔业示范园,一座座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养殖大棚里,一条条大菱鲆宛若蝴蝶在养殖池中畅游,煞是好看。养殖户滕家俊是朱旺村第一批大菱鲆养殖户,回顾起自己的养殖经历,滕家俊感慨良多:“当时觉得这个项目非常有前景,加上收益也非常可观,就决定试一把,现在养殖了7个棚,主要是大菱鲆和南美白对虾,收益都很不错,养殖过程中村里还不断组织专家开展培训,对我们的养殖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养殖池中的大菱鲆
为迅速做大以大菱鲆为主导的养殖产业,2001年朱旺村规划建成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园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占地1500余亩,拥有养殖大棚450座,涵盖大菱鲆、星蝶、海参、半滑舌鳎等多品种养殖的现代化养殖园区。全村40%的人口参与产业经营,年销售额1.5—2亿元,村集体收入每年增收300余万元。“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水产品网络化销售的新方式,借助‘互联网+渔业养殖’的发展新模式,将我们的产品推广得更远。”滕春竹说。
一园一港,带领群众走上富民强村路
凤凰工业园
渔业经济的迅速崛起为朱旺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水产养殖业走上正轨后,朱旺村又将目光放在村庄经济多元化发展上。2001年,朱旺村规划建设了占地2000亩的工业园区——凤凰工业园,“鲁达、兴达液压、豪克轮胎、毅狮迈特种设备轮胎等企业都已入驻我们工业园,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每年可以为村民增收700多万元,集体增收160万元。”滕春竹说。
朱旺港
朱旺港上的港机巍然矗立
在工业园区快速形成的同时,朱旺村将发展目光投向了临港经济。2005年1月,经过一年的筹备,集“渔港、货港、旅游港”为一体朱旺港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完成了一期、二期工程,成立了山东朱旺港务有限公司,并于2009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实现了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目前,朱旺港渔业码头、货运码头已全部投入使用,形成了以港口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格局。使朱旺村集体经济走向了多业并举、快速发展的道路。
集装箱转运码头
集装箱货场
据了解,2014年,朱旺村与烟台港合作,投入资金1.2亿元,开展集装箱转运业务。目前,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0万标准箱,解决了莱州市集装箱外运无港口的困局,为企业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朱旺港收入,达到了以商补渔的目的。
夯实群众基础,建设富饶美丽新朱旺
朱旺村村貌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家,和谐稳定才会有根基和保障。朱旺村是莱州市第二大村,村大、人多、事杂乱,想把村子建设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党建强,事业才能强;党建兴,事业才能兴。村庄要想有大的发展、大的跨越,就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做保障。多年来,朱旺村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确立了以夯实党建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党员队伍。10多年来,朱旺村先后获得中国十佳小康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烟台市“小康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渔村一跃成为渤海湾畔一颗耀眼的明星。
朱旺海天乐园小区
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不断增长。2005年,朱旺村开始实施村民上楼工程,规划设计了占地536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海天乐园”小区项目。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朱旺人,也实现了和城里人一样在楼上生活的梦想。走进小区,放眼之处皆是葱郁的绿色,树荫下、广场上,随处可见嬉戏的孩童和下棋的老者,伴着清新的海风,共同描绘出一幅美丽乡村的迷人画面。
朱旺村文体广场
在加快村级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朱旺村也很注重向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朱旺村结合村庄实际扎实开展了乡风文明行动。先后投资3600万元,对村内外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投资1200万元,对朱旺河实施了石砌、铺装、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修建桥梁8座。现在的朱旺河,一改之前的脏乱差,转身变为一条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长廊。清澈的河水汩汩流淌,诉说着朱旺村十多年来的巨变。近年来,朱旺村又投资20多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和朱旺爱心榜,打造道德文化街3条,极大程度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朱旺村文体广场
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文化振兴。朱旺村先后投资建成朱旺文体广场、文化大院,并依托文化大院,组建了京剧协会、农民演出队、健身队等文娱团队。投资建成了莱州市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基地、烟台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进一步拉动了朱旺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在保障民生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向海而生,因港而兴。如今,勤劳质朴的朱旺人正以苦干实干的态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迎接幸福生活的大路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