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
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儒商大会2018”现代海洋产业论坛上了解到,海洋作为山东最明显的区域特色,作为山东经济最具活力的领域,在历史上与山东儒商文化息息相连。
海洋是山东最明显的区域特色。
山东三面临海,拥有与陆地面积相当的海域(15.9万平方公里),拥有全国1/6的海岸线,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山东的发展与海洋息息相关,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自古就有“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的传统,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的历史悠久深厚。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全国掀起了鱼、虾、贝、藻、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省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国家批复我省设立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青岛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洋是山东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201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48万亿元,同比增长8%,约占GDP的20.4%,其中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位居全国第一。海洋牧场建设成果丰硕,省级以上海洋牧场达到55处,其中国家级21处、占全国的1/3。2014年以来,我省的海洋牧场、海上旅游、钓具、游艇等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业态,综合收入年均递增200%以上。山东海洋科技力量比较雄厚,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重量级科研平台和创新机构。
海洋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黄渤海,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过4亿吨的大港,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战略支点。山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家水产品贸易,与沿线3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依托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与东盟、日韩、欧美等50多个国家,探讨建立蓝色伙伴网络关系,广泛促进区域交流合作,构建东亚海洋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先后实施22个远洋渔业生产项目,作业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及亚洲、非洲的11个国家管辖海域,远洋渔业企业37家,专业远洋渔船542艘,远洋渔业实力居全国首位。
海洋与山东儒商文化息息相连。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一批注重经济、发展经济、言商经商的历史人物。如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齐国的缔造者姜太公,“春秋第一相”管仲。山东齐鲁文化并行并存、相互辉映,其中齐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在渤海和黄海海域留下了航行记录。海洋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渐渐交融进儒商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的企业和商家跨越海洋、经营海洋,遍布世界各地,将“有义有信、以义致利”的儒商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
现代海洋产业论坛是山东“儒商大会2018”的11个平行论坛之一,由省发展改革委、省海洋与渔业厅共同举办,以“经略海洋走向深蓝”为主题,搭建海洋领域科技交流、产业合作、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海洋领域的创新、投资、合作,助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
原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司王殿昌司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张春宇秘书长、山东大学海洋传感器研究中心吴锜主任、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贾东宁副主任四位重量级的嘉宾,将分别就海洋战略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传感器、智慧海洋等主题进行演讲。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