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刘乐斌
审签:李燕玲
【编者按】依海而立,向海图强!海岸线占到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都在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齐鲁海洋工作者的奋斗身影。近期,山东省海洋局与大众日报联合推出专题采访《讲述山东海洋故事》,聚焦山东海洋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人物及团队,讲述山东海洋故事。本期采访嘉宾为青岛贝壳博物馆馆长助理、品宣部部长苏飞宇。
【人物档案】苏飞宇,青岛贝壳博物馆馆长助理、品宣部部长。长期投身于海洋科普与文化传播,策划“让贝壳回家”“贝博云课堂”等公益项目,取得积极社会反响。近四年来,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公益科普讲解累计800余场,受益青少年3万余人。2024年,斩获山东省海洋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青岛市首届社科宣讲大赛一等奖等多项科普奖项,获评“西海岸新区文旅推介官”“山东省海洋知识宣讲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鹦鹉螺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其外形和习性却几乎未变,是了解海洋古生物进化的重要窗口。”近期举办的一场线下科普宣讲中,苏飞宇手拿一只鹦鹉螺,既向听众揭示其起源和演化历程,又现场演示起用鹦鹉螺的音色演绎出的美妙音乐,带领大家一同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青岛贝壳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如何将这些‘无声的标本’转化为生动的科普内容,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早年间的媒体工作经历,让苏飞宇更意识到做好一名“翻译”的重要性,这促使她主动承担起了科普宣讲的重任。
近四年来,为了让一枚枚小小的贝壳“活”起来,苏飞宇和同事们认真挖掘背后的知识和故事,精心策划了“小贝壳大世界”“神奇的古生物钟”等主题展览,通过“实物标本+多媒体互动+故事化讲解”的模式,带领参观者直观感受海洋生物的魅力。同时,苏飞宇还主导策划了“贝博云讲解”“每日贝签”“贝博云课堂”等多种科普形式,激发人们对海洋的浓厚兴趣。
目前,苏飞宇开展的公益科普讲解超过800场,每场的准备工作她都做到全力以赴。“随着贝壳博物馆的发展,需要科普的新内容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学习,才能在各种科普讲解中随时教给听众。”苏飞宇说,即使是早已熟悉的内容,在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时,她也会提前对内容、形式等做出调整,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凭着这股子真诚和努力的劲头,2024年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中,苏飞宇通过一枚古贝化石讲述地质变迁与生命演化的关联,展开讲述贝壳世界的包罗万象,获得全国一等奖。
在苏飞宇看来,海洋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科学与人文的对话。她曾接待过一位退休老渔民,他在参观时指着标本感慨:“我打鱼半辈子,今天才知道这些贝壳能记录气候变化。”这句话让苏飞宇意识到,科普工作者肩负着“翻译”与“唤醒”的双重使命——既要用通俗的语言和情感共鸣打破知识壁垒,也要唤醒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之心。
在工作中,苏飞宇深感单靠博物馆的力量难以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于是,在2024年世界海洋日,苏飞宇作为“山东省海洋知识宣讲人”,接受山东省海洋局的邀请,参与线上线下系列科普讲座,助力海洋和贝壳知识走进千家万户。不只如此,苏飞宇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到海洋公益事业当中,在净滩行动、倡议书发布等活动中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也带动了身边更多人行动起来,为保护海洋贡献力量。
“如今,丰富多彩的海洋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为人们打开了海洋知识的大门,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海洋意识。”苏飞宇介绍,青岛贝壳博物馆已经与多所中小学共建“校内博物馆”,培养了一批“小贝壳讲解员”。未来,她将继续探索跨界融合的科普模式,例如将海洋科学与非遗文化结合,用剪纸艺术呈现濒危物种故事,让科普真正融入生活,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筑牢公众认知的基石。
责编:刘乐斌
审签:李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