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山东海洋故事——赵明波:“碳”索深蓝,碧海生金

2025-04-03 17:39:01 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者按】依海而立,向海图强!海岸线占到全国近六分之一的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都在海洋。建设海洋强省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齐鲁海洋工作者的奋斗身影。近期,山东省海洋局与大众日报联合推出专题采访《讲述山东海洋故事》,聚焦山东海洋高质量发展和海洋人物,讲述山东海洋故事。本期采访嘉宾为威海市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威海市蓝色产业咨询研究院院长赵明波。

  【人物档案】赵明波,威海市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威海市蓝色产业咨询研究院院长、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碳汇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太平洋学会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分会会长,高级工程师。

  从读书到工作,赵明波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几年前,他怀揣着振兴海洋经济的梦想,秉持着将碧海盐滩变为“金山银山”的初心,从零开始,在威海南海新区的盐碱荒滩上开启了他的“蓝碳之旅”。

  蓝碳工作需要坚实的工作基础和真实精准的数据作为支撑。“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我们必须长期坚守在一线。”赵明波笑着告诉记者,他的日常工作不是在野外考察的路上,就在学习研讨的会议中。面对蓝碳实验复杂、量化难等问题以及各种资金、技术与科学层面的挑战,他带领团队从细节处着手,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围绕蓝碳标准制定、方法学开发、成果转化开展了大量工作。2017年牵头建成首个省级蓝碳研究平台——山东省海洋碳资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牵头开展威海南海新区翅碱蓬生态湿地碳汇功能评估项目,初步构建海洋碳汇数据库;2019年主导开发全国首个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并依据该方法学完成首个海带栽培碳汇评估项目;2020年先后主导成立了中国太平洋学会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分会、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碳汇分会,搭建起国字号学术交流平台;2021年,努力争取的首个蓝碳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获批。十年间,他主持承担了自然资源部《蓝碳试点城市与政策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多次获得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取得10项专利授权,推动威海市蓝碳研究工作走在领域前列。

  赵明波在深耕蓝碳的路途中一直坚持“绿水青山”,致力于生态保护与修复,将受损的滨海湿地转变为美丽健康生态家园。他推动建成了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威海?香水河海岸带生态修复与治理示范基地、威海蓝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等多个生态示范基地,围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及盐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与开发开展研究,选育了近20种耐盐碱高效固碳品种,修复岸堤、湿地约26万平方米。如今行走在南海新区海岸带,海水碧波荡漾,一红一绿点缀在沿岸,红,是火焰跳动的碱蓬,绿是翠浪翻涌的柽柳。这美丽的景象离不开赵明波及其团队多年的苦心耕耘,是威海市湿地建设、岸线修复的生动范例。

  如何将蓝色转变为金色,使海洋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力量也是赵明波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的课题。

  “海洋生态经济绝非‘环保负担’,而是海洋强省建设的‘增长密码’。”以蓝碳为例,赵明波及其团队已成功推动大型养殖藻类的碳汇价值市场化。在探索蓝碳产业化的道路上,赵明波从未停下努力和创新的脚步。2019年他就谋划参与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特别是在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规划建设了威海海洋生态经济暨蓝碳产业示范区,打造生态智慧、生态种业、生态智造业和蓝碳经济总部四个板块。并与东樾绿金(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全国第一笔渔业碳汇交易的示范路演,在蓝碳交易方面率先破题。

  赵明波认为,发展海洋生态经济不仅有利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海洋科技竞争力,对提升国际话语权与规则制定能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将生态保护内化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因,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海洋强省转型。”赵明波表示,未来蓝院科研团队将继续着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探索蓝碳项目交易,为海洋负排放产业发展积蓄技术储备,同时启动海洋碳汇智能管理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为助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撑。

责编:展宝蕊


审签:李燕玲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