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刘乐斌
审签:
海报新闻记者 刘乐斌 通讯员 韩颖 滨州报道
7月18日,由山东省海洋局主办,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承办的海洋意识进社区活动走进滨州市滨城区市东街道北海新城社区。本期活动邀请到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省海洋知识宣讲人吴莹莹担任主讲人,为社区居民及青少年带来《贝有故事》专题科普讲座。
吴莹莹以时间为轴,首先铺开5亿年的演化长卷。头足纲菊石的化石标本前,志愿者娓娓道来:“这些生物在4亿年前就游弋在海洋中,比恐龙早出现1.7亿年。”西藏珠峰地区的菊石化石照片格外醒目,它见证了2亿多年前古喜马拉雅海因造山运动变为高山的地质奇迹,让居民们触摸到地球变迁的脉搏。
贝壳与人类文明的羁绊同样动人。北京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打孔贝壳饰品,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贝饰、明清的螺钿家具形成时空对话。青岛贝雕的精巧、海南贝雕的灵动,展现着不同地域对海洋馈赠的独特诠释。当讲到贝壳曾作为货币流通,因天然单位明确、坚固便携成为早期贸易媒介时,不少居民拿出手机拍下相关史料图片,原来‘宝贝’这个词,最早真的和贝壳有关!
医药领域的贝壳故事更添厚重。传统中药里的石决明、瓦楞子,现代医学中用于合成人工骨骼的贝壳材料,则展现了其跨越古今的实用价值。在贝壳的学问环节,吴莹莹讲解到海洋贝类属于软体动物,根据身体构造的不同,现生种类通常被划分为7个纲 ,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通过展示多板纲、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动物形态结构示意图,让居民们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种类海洋贝类的独特形态,还详细讲解了各类海洋贝类的鉴定方法,现场居民纷纷表示大开眼界。
最令人称奇的是贝壳的“科技智慧”。鹦鹉螺通过调节体内小室的气体与水分实现浮沉,这一原理直接启发了世界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珍珠母3000倍于普通碳酸钙的韧性,催生了坚韧的仿生复合材料;贝壳纹路的“加强筋”结构,让安全头盔强度提升30%。
活动在“爱护海洋生物”的倡议中结束。居民们纷纷表示,这些藏着文明密码与科技灵感的贝壳,让大家明白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智慧的宝库。守护海洋生物,就是守护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源头活水。
责编:刘乐斌
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