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 港产城融合厚植兴业热土

2025-10-10 17:20:07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碧波荡漾的渤海湾畔,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即将建成,10万吨级通用泊位实现外贸首航,疏港铁路车辆穿梭不息——东营港正以基础设施大跨越推动开放格局新突破。

  与此同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已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前列。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矩阵成形,低碳化工园区建设获全国首批授牌,烯烃材料产业集群跻身国家战略梯队。开发区正以高质量发展之势,向世界级石化基地发起全面冲击。

  而作为生活承载区的仙河镇,教育医疗资源加速集聚,商业配套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正成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典范。

  港口能级跃升 重塑开放格局

  8月17日,随着拖轮的缓缓驶离,由澳大利亚出发,运载8.8万吨铝矾土的“天秤座”轮,稳稳靠泊东营港一突堤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东营港通用码头泊位顺利实现外贸首航,为东营港建设亿吨深水大港、打造全国主要港口和国家级能源保障港奠定基础。

  10万吨级通用泊位正式投运,为海铁联运提供关键支撑。今年初,“鹏安”轮运载6.4万吨煤炭顺利靠泊一突堤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该泊位顺利实现首航。这个泊位可以通过一突堤铁路专用线、疏港铁路并入区域铁路网,有效解决东营港区疏港能力不足、物流成本高、吞吐能力受限等问题。

  疏港铁路一突堤铁路专用线正加紧建设。这条长近10公里的铁路线计划2026年6月建成,将疏港铁路引入码头无缝衔接,形成公、铁、海、管多式联运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

  东营港迈向深蓝的脚步并未停歇。2025年是东营港建设“亿吨大港”的决胜之年,11个总投资137亿元的重大项目正全速推进,重塑着港口的能级格局。

  25万吨单点系泊码头是东营港向深海进军的标志性工程。在距岸约60公里的渤海海域,2个25万吨级单点系泊泊位已初具雏形。

  “在海底,一条长达63公里的海上管线已经铺设完成。25万吨单点系泊工程将在今年底达到靠泊条件。届时,25万吨超级油轮可以通过东营港‘上岸’。”山东民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介绍,项目投用后,25万吨级超级油轮可直接靠泊,每吨油品运输成本节省30至50元,年节约超10亿元。这意味着东营港将跻身“超大型船舶接卸港”行列,彻底改写“大船进不了渤海湾”的历史。

  “港口吞吐量每增加1000万吨,可带动临港产业新增产值300亿元。”东营港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振坤表示,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超大型船舶无法进出东营港的瓶颈。

  随着一个个深水大港项目的实施,东营港的蓝图更加清晰:根据规划,东营港全部码头建成后吞吐能力将达2.44亿吨,最终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成为黄三角地区辐射晋冀的综合物流中心。

  发力港产融合 产业向海图强

  一般化工园区产业集聚度在30%至70%之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通过完善产业链,创立“隔墙供应”模式,实现了上下游企业原料无缝对接。

  例如,振华石油将低附加值的丙烷、丁烷加工制造成聚合级丙烯、环氧丙烷、苯乙烯和顺酐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为周边下游企业提供基础化工原料。重点企业之间管道运输隔墙供应,效率高、损耗少、成本低。这种高度协同的产业链布局,使东营港经济开发区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业集聚度高达94%,居国内化工园区领先水平。

  港口兴则产业兴。目前东营港与地方产业关联度达90%,近3年对GDP贡献率12%,年节省企业运输费用15亿元。绿色低碳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坚持“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规划,构建起源头控碳—过程减碳—末端固碳的全链条降碳体系,成为全国首批低碳化工园区,打造出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

  在这里,创新是持之以恒的发展理念。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均拥有独立的研发实验室。依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探索出两套创新发展机制——“企业出题、共同体揭榜、共同研发、集群内中试转化”和“技术引进、中试验证、集群内转化”,实现了“研发—小试—中试—转化”的全过程贯通。过去几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成功实施了22个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中试项目,其中12个就地转化,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6.4%。

  智慧转型,打造高质量安全生态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建成全国首个化工智慧园区、山东省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构建起“人治+技防”的智慧园区监管体系,全链条自动化率提高到85%以上,园区企业运行成本降低10%。

  智慧园区平台统一管理、企业接入使用,提升了整个园区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场景3个、国家级5G工厂1个,省级智能工厂5个、省级数字化车间2个、省级智能制造场景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涌现出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企业。2024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4.1%,数字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成功推动“东营港智慧化工园区”作为重点园区数字化转型案例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经典案例。

  “无项目不开发区,无项目不东营港。”在东营港和港口腹地,一个个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正在向下扎根、向上拔节,奋力生长。目前,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正加快推进富海、鸿丰、亚通3个总投资超千亿元的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项目,为东营港能级提升、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与此同时,开发区内10万吨海水淡化综合利用、万达海缆扩容升级、山能海上风电等项目的实施,正推动海洋产业成形起势。

  聚力港城融合厚植兴业热土

  驱车驶入仙河镇,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公园、配套完善的社区映入眼帘。这个曾经典型的石油小镇,如今已成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重要的生活承载区和城市会客厅。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仙河镇作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后勤服务保障基地,不断强化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先后规划实施了同济河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让群众的幸福生活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步入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宽敞的校园、智能化的教学设施,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的高品质与高规格。

  “学校的设立,解决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难题,让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孩子‘家门口’上好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北京师范大学东营实验学校校长程凤春介绍,学校共有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科学艺术中心、交流与培训中心和发展管理中心等6个建筑组团,在整体设计和功能布局上实现了分区明确、流域清晰,不仅满足了高端化发展需求,更营造了安全舒适、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方面,我们将紧紧依托北师大及其附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立足实际,让优质教学理念真正‘落地’。”程凤春介绍,“另一方面,面向全国广泛招引优秀教育人才,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目前,教师队伍中重点高校高学历人才占比达40%,青年教师已成为队伍主体,全区教师整体年龄结构较三年前显著年轻化。此外,我们还组建了‘名师领衔’的专业教师团队,集聚了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及省市级名师等一批资深教育骨干,并通过成熟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帮扶的‘师徒’模式,构建起‘老带新、新促老’的教师成长梯队。”

  同教育一样,医疗也是老百姓最关切、最在意的事。始建于1991年的胜利石油管理局滨海医院,曾是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医院,既见证了时代变迁与医疗事业发展,更长期守护着区域百姓的生命健康。如今,该院通过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与东营市人民医院深化合作共建,转型为全新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

  “作为东营市人民医院东营港分院,我们持续深化与东营市人民医院的合作共建,依托支援专家团队,着力提升业务技术与服务水平,全力满足患者诊疗需求。”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中心医院院长孙明祥表示。据介绍,东营市人民医院已签约派驻30余名医疗人员常驻东营港分院,重点围绕胸痛急诊急救、急性脑梗溶栓、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及无痛胃肠镜技术等20余项领域开展专项服务。与此同时,当地投入9.5亿元推进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目前住院楼、门诊楼已正式投用,新配备了核磁共振、CT、彩超等先进医疗设备,推动全区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提档升级。

  作为国内首个匹克球联盟小镇,仙河镇匹克球运动热潮迅速掀起。前期,中国匹克球巡回赛、全国匹克球锦标赛山东省选拔赛等重要赛事相继在仙河举办,其相关设施及氛围得到国内外运动员交口称赞。目前该镇匹克球运动人口已达万人,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这座富有活力的小镇。

  与此同时,仙河镇坚持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依托区域内油田、企业等资源,充分发挥海星村等强村带动作用,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共富豆腐坊、西鹣东鲽直播间、振兴织布坊等一批富民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为群众的幸福感增添了更多保障。

责编:展宝蕊


审签:李燕玲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