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燃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引擎

2017-06-01 16:17:00 来源: 中国海洋报 作者:
    编者按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海洋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海洋局确定的5年工作目标具体包括推动海洋事业发展形成新动力、新格局、新途径、新空间和新成效,夯实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体系,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智慧海洋、雪龙探极、蛟龙探海”六项重点工程。一年多以来,海洋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国家海洋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成果报道,敬请关注。

  5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创新综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创新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海洋局坚持创新发展,以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用创新理念引领事业发展;以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效能,实现提质增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创新成为引领海洋事业前进的“发动机”“助推器”。

  理念创新 引领事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海洋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我国战略布局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既有深度参与全球海洋事务和赢得海洋领域国际竞争的机遇,也有解决周边海洋权益争端和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挑战;既存在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走出去”步伐、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巨大空间,也存在海洋经济运行稳中有忧,急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的压力。“十三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海洋管理理念、以及思路和手段都需要有一个明显的转变。

  为了积极适应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在2016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对“十三五”海洋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着力推动海洋经济管理向监测评估和政策调控转变;近海空间利用向注重消费要素和生态功能转变;海洋环境保护向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转变;海洋科技成果向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转变;海洋公共服务向满足国计民生需求转变;国际海洋事务向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秩序维护转变;海洋权益和安全维护向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转变。

  理念创新带来的是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转变。近两年来,国家海洋局以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夯实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体系,大力实施“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智慧海洋、雪龙探极、蛟龙探海”6项重点工程。进一步聚焦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海洋治理,海洋事业呈现快速平稳发展态势。

  管理创新  实现提质增效

  进入“十三五”以来,国家海洋局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法治海洋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除了《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意见》,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分别审议通过了《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和《围填海管控办法》。同时,李克强总理批准实施了《海洋督察方案》。这些政策与现行的海洋法律法规、海洋空间基础规划一起,勾勒出目标清晰、措施得当、约束有力、监管到位的“生态+海洋管理”新模式。

  2016年2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四十二号主席令,《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正式公布。该法规范了深海海底资源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明确了海洋部门对深海活动的监管职责。同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决定,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将近年来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有效做法和成功实践固化为法律,赋予海洋部门更多的职责任务和制度抓手。

  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016年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项,下放5项,将14项中介服务事项压缩为3项,建成并启用了国家海洋局政务服务大厅。

  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个更加注重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日臻完善。截至目前,沿海11省区市已完成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将全国30%以上的管理海域和35%以上的大陆岸线纳入红线管控范围。转变用海管理模式,将生态用海作为用海项目建设方案的重要内容。控制用海规模,2016年围填海计划指标较2015年削减近15%。广东、辽宁等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建设项目在存量用海区落地。

  科技创新 驱动经济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认知海洋、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6年1月,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察系统“潜龙二号”顺利完成首次下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勘探系统首次在洋中脊海底勘探。“潜龙二号”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大范围精细探测提供了重要技术装备,标志着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技术及产品跨入国际领先行列。以“蛟龙”“潜龙”“海龙”为代表的“三龙”技术装备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深海资源的探测勘察能力。

  2016年1月,装机容量3.4兆瓦的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总成平台在浙江秀山岛南部海域安装,并成功实现兆瓦级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发电并网三大跨越,标志着我国海洋潮流能发电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技术的国家之一。该项目的实施为我国实施海岛开发提供了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开启了我国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的大门。

  2016年8月,“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可应用于海域环境监测、海洋目标监视、海域使用管理、防灾减灾等领域,填补了我国自主高分辨率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数据的空白。“高分三号”将显著提升我国对地遥感观测能力,能够获取可靠、稳定的高分辨率SAR图像,改变我国天基高分辨率SAR数据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使天基遥感跨入全天时、全天候、定量化、米级的应用时代。

  2016年12月,国家海洋局召开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对“十三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进行布局,同时印发了《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年~2020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7年5月,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近两年来,国家海洋局在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同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逐步提高,形成了多种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工程、海洋能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