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唯有面朝大海、经略海洋,方能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必须聚焦聚力落实重要任务,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集聚优势资源,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我省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自身优势,创新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
激活海洋科技创新动力
建设海洋强省,科技是核心关键,也是重要保障。
“我省强大的海洋科研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在制定‘行动重点’时,充分考虑到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把‘海洋科技创新行动’置于‘十大行动’的首要位置,重点予以推进。”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王海林介绍,将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范区为载体,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力的山东半岛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重大创新平台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对海洋强省建设战略支撑作用明显。《方案》提出,突出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的龙头引领作用,整合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科考平台等创新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山东。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主要是实施“健康海洋”等重大工程,推动“透明海洋”工程规划内容融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参与“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工程”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时,每年启动实施一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山东将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到2022年,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左右。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落实高校、科研院所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的自主决定权。对年度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数量超过5件的企业,按照当年申请量给予阶梯奖励。到2022年,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00家左右。
为激发海洋人才活力,山东大力支持涉海“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放宽外籍高层次海洋人才来鲁工作条件限制,建立服务专员制度。支持在人才集聚的海洋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到2022年,全省每年新增人才公寓面积不低于300万平方米。
建立海洋产业体系支撑
产业是海洋强省建设的主体支撑。
根据《方案》,在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中,我省将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涉海高端服务、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到2022年,省级海洋新兴产业园区达到50个,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
其中,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主攻核心设备国产化,重点突破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空间站等海洋工程平台的研发建造;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依托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国家海洋基因库),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海洋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构建大型可燃冰开采技术仿真模拟系统,建设综合性可燃冰技术研发基地,到2022年,全省开工建设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
在升级海洋传统产业中,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标准,促进跨界融合、“有中出新”。
滨海旅游方面,加快海岛旅游与邮轮、游艇、直升机等新型交通载体结合,开展烟台邮轮无目的地公海游试点,培育一批宜居宜业宜游滨海特色小镇(海岛);海洋渔业方面,到2022年,本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规模达到100亿单位,全省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压减25%以上;海洋食品方面,建设威海荣成、烟台开发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潍坊滨海区、日照高新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五大集群。
省海洋与渔业厅二级巡视员王仁堂介绍,目前我省建立了现代海洋“6个1”推进体系,即:1名省级领导牵头,1个专班推进,1个规划引领,1个智库支持,1个联盟(协会)助力,1支(或1支以上)基金保障。
海洋智库从16家涉海科研院校中,精心遴选了20名专家作为智库首批专家。这批专家,都是我国海洋领域的一流专家和领军人物,基本涵盖了国家、省重要的涉海科研院校;专家们的研究方向,涵盖了现代海洋产业的各个领域,包括透明海洋、智慧海洋、海洋大数据和超算、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环境探测、海洋资源、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化工等。这将成为我省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的重要智力支撑。下一步,我省将积极指导海洋产业联盟筹备召开成立大会;尽快成立海洋产业基金。
突出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海洋
“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是人们的共同向往,山东提出:到2022年,重要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
《方案》明确了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的时间表:2018年全面完成224个生态红线区分类管控。下一步,将研究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海岸线向陆1公里范围内原则上不得新建建筑物。
海洋污染防治需要陆海联动,今年我省将开展胶州湾等重点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试点,实施“流域一河口一海湾”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实施近岸海域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清理沿海城市核心区海岸线向海1公里内筏式养殖设施。研究实施“岛长制”,探索开展海洋定点封闭倾废试点。加快潍坊、城阳、招远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 建设,支持青岛、烟台、潍坊等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为提升海洋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等基础能力,到2020年,将建成分布合理、有效运行的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网络。此外,还将建立山东半岛海洋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沿海7市海洋安全协同协作。
大数据+助力智慧海洋突破
下好海洋经济这盘棋,“智慧海洋”是关键一招。山东将全面参与国家“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以近岸海域为重点,以海洋大数据平台为支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装备和活动深度结合,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提高海洋事务决策的科学化、智慧化水平。
海洋超算和大数据平台是支撑透明海洋、深海极地、蓝色生命和智慧海洋等大科学计划的重要平台。《方案》提出,支持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浪潮集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智能超算和大数据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体系,共同打造国家级分布式超算中心。2018年省市县涉海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海洋科研院校对外开放相关海洋数据,2019年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2022年建成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支持沿海7市建设互联互通的智慧海洋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每市培育一个海洋行业云平台、一批云应用服务商。
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是“透明海洋”工程的关键一步。《方案》提出,完善由岸基观测网、船联网、浮标潜标网、海底观测网、星联网组成的五位一体综合观测体系。到2022年,建设100个海底观测站,100个集观测、管护、救助、补给、旅游、环保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多功能平台,初步形成覆盖全省近海海域的山东海洋立体观测网。
建立陆海内外联动模式
港口是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行动中,我省将着眼于“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标准,打造高效协同、智慧高端、绿色环保、疏运通达、港产联动的国际化强港。为整合港口资源,将成立省海洋港口发展委员会,适时组建山东港口投资控股集团。
海洋开放合作行动中,我省将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南北对接融合、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到2022年争取新开辟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50条。争取济南、青岛、烟台国际机场全面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入境后在全省范围内活动;争取国际邮轮入境旅游团15天免签政策。到2022年争取新开通洲际航线20条。新建5个海洋产业境外园区、10个海洋领域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军民深度融合行动中,我省将推动海洋领城军民融合率先突破,带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建设青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技术装备保障、军工产业发展、军地人才培养、综合保障协作、军地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等“五大中心”,打造军民融合的“青岛样板”。
海洋文化振兴行动中,《方案》明确,到2022年,全社会“亲海、爱海、知海”局面基本形成,海洋文化产业成为海洋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海洋强省建设有力支撑。
在海洋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中,《方案》提出全面提升海洋治理法治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海洋治理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体系,建立省级海洋督察制度,加强海上安全生产监管,实施海洋领域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姜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