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依海而兴谱写时代新篇章

2018-06-29 18:15:00 来源: 中国海洋报 作者:

  6月的青岛,港口一派繁忙景象。天然的区位优势,让青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汇的重要之地。

  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血液中活跃着海洋“基因”。青岛聚集了全国30%以上的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全国的1/3;2017年海洋生产总值达2909亿元;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500米级“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6000米级“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等“重器”在此落户……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的青岛,正在谱写波澜壮阔的蓝色篇章。

  海洋科研源动力十足 

  作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镇,青岛目前拥有全国最多的海洋相关研究机构和人才储备。

  一批海洋科学事业的奠基人,在青岛创造了我国海洋科研的多项第一: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1946年创设的山东大学水产系,是我国首个高等水产教育单位,首创的用于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朱氏人工海水”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中国实验胚胎学创始人童第周,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洋科研机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中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文圣常,因“普遍风浪谱”蜚声国际,独创了海浪数值模式;我国海洋药物学的开拓者管华诗,创造了治疗高脂血症的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

  如今,青岛正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领域竞争,积极构筑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聚集平台。同时,出台了《青岛市集聚海洋高端人才行动计划》,吹响广纳海洋英才的“集结号”:计划3年内引进海洋顶尖人才20名以上、海洋领军人才200人左右,青年优秀人才2000人左右。一大批具有海洋特色的高校院所、科研平台和企业纷纷落户青岛,海洋高层次人才数量与日俱增。

  青岛的人才引进理念也发生了转变,由单一引进逐渐转向注重协同创新。因为作为一门“超级科学”,海洋科学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具有很长的创新链条。因此,青岛向海洋科学各方面的技术人才抛出了“橄榄枝”,努力推动海洋高新技术学科交叉产生聚变效应。

  创新驱动蓝色产业发展 

  现在,海洋产业已成为驱动青岛发展的强力引擎。2017年,青岛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26.4%。海洋经济总量占山东省海洋经济的20.8%,海洋经济产值约占全国海洋经济的3.75%。

  海洋产业正助推青岛在新旧动能转换上迈入快车道。在青岛,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新常态。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级进一步提升,青岛形成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领先优势的海洋产业。

  蓬勃发展的海洋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青岛“蓝色经济”的重要引擎。201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6%。海洋工程装备多项成果引人注目:国内起重量最大、起升高度最高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海洋渔场1号”,交付挪威萨尔玛公司;由武船集团北船重工承制的世界首艘第二代40万载重吨矿砂船在海西湾下水……

  传统的海洋交通运输业也焕发出新生机。2017年,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在青岛港投入运营,首创自动循环充电、“一键锚定”等多项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形成“超级大脑”,使自动化码头设计作业效率每小时比传统码头提升30%,是当今世界装卸效率最高的自动化码头之一。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样走在全国前列,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依托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建设的国家海洋基因库,是目前全球唯一在建的集海洋生物资源收集和海洋生命数字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依托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布局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聚集(310)开发计划”,为“中国蓝色药库”奠定了开发基础。

  海洋旅游则成为青岛的另一重要增长极。2017年,滨海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80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653亿元,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8%,位居各行业之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6%。青岛已形成涵盖休闲度假、文化、康养、研学等9大业态的“全域”旅游格局,并被列入邮轮旅游重点支持城市。

  甚至在海洋第一产业领域,青岛也取得了领先优势。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去年在青岛培育出首批“海水稻”,测产结果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远超300公斤的预期。

  大国重器引航海洋未来 

  近年来,我国深海观测、探测事业成绩斐然,而这背后多数都有着鲜明的“青岛元素”。在肩负着深海科考重任的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相继入驻了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500米级“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6000米级“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这些都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深海勘察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深海运载器。据悉,蛟龙号将于2020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

  此外,海洋地质九号已在青岛入列,未来将在可燃冰开采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余艘大型科考船组成的科考船队也已形成航次共享机制,全球第三艘大洋科考船“梦想”号也将于2021年下水。

  超算系统是极为重要的科研基础设施。目前,每秒计算达到2600万亿次的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已在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用,是目前国际海洋科研领域性能最强的超算系统。未来,青岛还将安装新一代百亿亿次级超算系统,用于处理来自全球各大洋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该超算预计将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海洋大数据服务节点。

  青岛正在努力构建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海洋国家实验室、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为核心,形成了三大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2017年,以海洋研究所为依托,中国科学院联合旗下12家研究所,在青岛启动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这一项目将围绕重要创新领域进行攻关,打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灾害防控等领域的交叉研究集群。

  不仅如此,青岛还在国内海洋药物领域形成了拥有一流人才、高端仪器设备和创新能力的公共研发平台。数据表明,青岛市海洋药物公共研发平台服务次数累计突破2.2万次,仪器设备开机超过15万小时,服务企业超过1600家,测试样品8.6万余个,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据了解,平台新药筛选与评价中心已纳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与北京、上海的国家级药物安全与评价机构共同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显示,作为老牌海洋强市,青岛在海洋科技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上优势明显,海洋科技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835,居全国首位。

  今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首次聚首青岛,世界为之瞩目。“丝路精神”和“上海精神”在这座城市交织共鸣、和合共生,见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黄海之滨写下浓重一笔。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婷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