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
预防台风、飓风、风暴潮以及海啸等灾害侵袭,保障老百姓安全,离不开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渔业捕捞、远洋运输、海上石油开采等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海温、海流、海浪等的及时、准确预报监测……这些都需要依托国家海洋局正在建设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纳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间、环境、生态、资源等各类数据,整合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及手段,实现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它将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
初步具备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海洋观测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防灾减灾、应对海洋气候变化、保障海洋经济安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于1993年牵头组织和实施了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目前已发展为13个区域性观测系统和多个专题观测计划。在此计划引领下,全球海洋观测能力稳步增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目前已基本拥有包括海洋站(点)、雷达、海洋观测平台、浮标、移动应急观测、志愿船、标准海洋断面调查和卫星等多手段的海洋观测能力,形成了以覆盖近海为主的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此外,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和科考调查逐步向大洋、极地区域拓展,初步具备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全球海洋观测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国家海洋观(监)测网布局,推进国家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和海外观(监)测站点建设,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加强对海洋生态、洋流、海洋气象等观测研究。
“建设中国的‘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大国责任,将进一步服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础。”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的构成
“根据我国海洋观(监)测事业发展需求,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初步设计为国家海洋观(监)测系统和全球海洋观(监)测能力建设两大部分,并开展配套的数据传输、服务、综合保障能力建设。”预报减灾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将由海洋站网、海洋雷达站网、浮标网、海底观测网、标准海洋断面、海洋生态监测点网、卫星海洋观(监)测系统、志愿船队、剖面漂流浮标网、漂流浮标网和海洋机动观(监)测系统组成,主要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具有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动的海洋立体观(监)测能力。
“这是从当前的海面观测向三维海洋立体综合观(监)测的拓展。”该负责人称,国家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全球海洋观(监)测能力建设将积极参与国际计划,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极等海域。具体包括: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和维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观(监)测系统,保障海上通道安全,为沿线国家提供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与“雪龙探极”“蛟龙探海”等重大工程互相衔接、互相支持、互相保障,集成成果,提升极地和深海深渊探测能力。此外,还计划建成太平洋和印度洋观(监)测系统,进一步参与国际观测计划和数据共享,与国际社会共同建设和维护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重点关注区的长期观(监)测系统,提升对大洋环流、台风生成和传播、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印度洋季风、海洋酸化等重要海洋、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的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力。
“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将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体系完整的中国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形成完全覆盖我国管辖海域、大洋和极地重点关注区域的业务化观(监)测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该负责人说。
全面提升我国海洋观测能力
近年来,国家海洋局高度重视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工作。通过这项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立体观测能力有效提升。目前,国家海洋局正组织相关的建设方案论证,并启动了部分前期建设工作。
“下一步,将通过完善海洋站点布局,形成一站多能、标准规范的海洋站观(监)测体系和一中心多基地的离岸保障管理体系,为全面推进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和运行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和拓展国际海洋观测计划,加强国际多边和双边合作,全面提升与我国关系密切的沿线国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极区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满足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海洋观测和监测的需求,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升我国认识海洋、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