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在保护海洋方面所做的努力世界有目共睹,逐渐得到国际认可。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中提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使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更为举足轻重。
理念先行:科学开发强调保护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建设速度加快,海洋开发活动日趋频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渐为人们所重视。我国于199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增加了海洋生态保护章节。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法规政策,将海洋保护列为重点工作之一。
“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海洋生态保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合作重点。中国政府倡议沿线国家共同发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提供更多优质的海洋生态服务,维护全球海洋生态安全。中国作为倡议的先行者,将为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作出表率作用。
除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每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各地举办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呼吁人们重视保护海洋。
在今年的海洋日,广西近百名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走进生态保护区,种植红树林种苗,发出“保护海洋”的倡议;广东省及港澳地区部分代表在大梅沙边防码头共同放流了10多万尾不同种类的鱼苗。
行动跟进:多措并举守卫生态
为准确掌握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中国目前开展了多项海洋监测业务,努力实现由单一污染监测向海洋生态综合监测转变。全国已设立235个海洋监测机构,开展8000余个站位的监测,同时采用雷达、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实现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实时、立体的监测。
随着“南红北柳”和“生态岛礁”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逐步推进,对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等关键生态环境进行了修复。在三亚蜈支洲岛,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在万亩热带海洋牧场基础上将建起国内首创的海地生态公园。这个“给鱼儿盖房子”的项目,是一次对于“生态恢复+旅游”新模式的探索。山东省是一个有着绵长海岸线的海洋大省,沿海的滩涂湿地,绝大部分都适宜柽柳、芦苇等植物的生长,因此保护和修复柽柳资源成为当地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一大措施。
今年初,农业部发布通告,要求我国各海区休渔期普遍延长1个月,休渔时间不少于3个月。这个堪称“史上最严”的休渔制度“让海洋更好休养生息”,既保护了海洋资源,又维护和保障了渔民长远利益。
十八大以来近5年,我国建立了4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修复海岸线190多公里,恢复滨海湿地面积2000多公顷。这些举措的相继实施和成果初现,展示了我国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的决心和行动力,为建设海洋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勇挑重担:承担世界治理责任
今年6月初,联合国海洋大会在美国召开,其中关注焦点之一就是海洋生态保护问题。中国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作为与会代表,向世界分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
作为拥有广阔领海面积的国家,为世界海洋环境作出积极贡献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推进的“海洋经济”与全球共同倡议的“蓝色经济”在理念和要求上不谋而合。面对海洋大会的号召,中国积极响应,并做出自愿承诺,提出3点倡议,承担起世界海洋治理的责任。
第71届联大主席汤姆森高度赞赏了中方提出的要大力推广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倡议。他表示,发展蓝色经济及支持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是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会议重点关注的议题,希望通过会议促进各成员国分享经验,协调一致开展行动保护海洋生态。期待中方在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应对海洋污染、海洋渔业捕捞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保护好蓝色国土既是利于国家人民的举措,又是捍卫人类共同家园的必然要求。如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房建孟所言,“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紧箍咒’,更是对海洋经济提质增资、拓展空间的基本要求。”(杨湛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