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产业路在何方

2016-10-13 10:40: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个,产水规模100.9万吨/日,仅2015年,全国新增海水淡化工程产水规模6.66万吨/日。”记者在日前举行的2016青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总体规模稳步增长。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和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他们就海水淡化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挑战和机遇并存,需多方联动,努力做大做强。
  
方兴未艾  世界海水淡化产业增势不减   阮国岭介绍了海水淡化的国际现状。他告诉记者,就规模总量来看,截至2015年底,全球淡化合同规模已经达到9200万吨/日,可运行规模已经达到8700万吨/日。在全球范围内,淡化规模呈波动式发展,与世界总体经济形势有关,2014年和2015年年度增量处于中等水平。就所用技术分布来看,2006年~2015年,膜法脱盐技术占年度增量的主要部分,热法淡化技术中低温多效技术更受欢迎。就淡化水用户分布而言,全球淡化市场每年增加的工程中,市政用户占比总体高于工业用户。
  回过头来再看我国,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分布在沿海9个省市,其中北方以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南方地区以民用海岛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在海水淡化技术应用方面,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应用反渗透技术的工程为106个,产水规模约65万吨/日,占全国总产水规模的64.9%。应用低温多效技术的工程13个,产水规模34.8万吨/日,占全国总产水规模的34.5%。
  
正视差距  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无法离开海水淡化技术。”阮国岭向记者表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水资源标准,到2030年全球半数人口将在缺水的环境中生活。我国总体水形势也不容乐观,洪水泛滥、干旱缺水以及水污染同时并存,水利用难度加大。水利部发布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显示,到2030年,沿海地区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全球气候变化将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加剧供水危机。“淡化技术可以变苦涩为甘甜,是水处理王冠上的明珠,海水淡化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保证,因此海水淡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儿。”阮国岭说。
  “当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却身处窘境,那么到底窘在哪儿呢?”阮国岭指出,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淡化的容量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严重不符,作为水资源缺乏的用水大国,我国海水淡化发展规模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截至2015年年底,仅为世界规模的1%左右。
  二是“电贵水贱”制约了淡化技术的应用。据阮国岭介绍,国外海水淡化用电成本极低,以色列海水淡化用电费用只有0.3元/千瓦时,而中国海水淡化用电为工业用电,电费约为0.7元/千瓦时~1元/千瓦时。从成本结构来看,能源成本占到每吨水成本的四五成,国内海水淡化每吨水平均成本为5元~8元,明显高于国外先进项目的3元~4元。而我国自来水水价普遍在每吨5元左右,严重低于国外水价(以色列为2.5美元/吨)。以天津为例,居民自来水用水价是4元/吨,工业为7元/吨,低于海水淡化的8元/吨,因此市场对淡化水的需求意愿并不强烈。
  三是目前海水淡化市场启动,除受制于诸多外部因素影响外,其本身还存在一个关键性瓶颈,即产业本身市场容量有限。阮国岭告诉记者,每两吨海水除淡化出1吨纯水外,还同时副产1吨浓盐水。浓盐水被限制排放,只能免费提供给附近的盐场用来晒盐。目前,我国每年固定的食盐市场需求为6000万吨,而一个200万吨的海水淡化项目就能产出1亿吨的盐,比整个食盐市场的需求还多出许多,这么大的产量如何才能消耗?从这方面来讲,在浓盐水找到完善的市场出路之前,将成为海水淡化的产业瓶颈之一。
  此外,阮国岭表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诸多挑战,必须正视。一方面就产业政策而言,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调整,海水淡化工程相关投资、税收政策也未落地;就市场规范而言,海水淡化标准体系需要贴近需求进一步完善,海水淡化产品质量监管和认证体系尚需完善。另一方面,就工程能力而言,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配套服务能力需要尽快协同跟进;就装备制造而言,国产装备需要深度整合以满足市场期望,国产设备性能需要进一步提高。
  
多方联动 做大做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  阮国岭指出,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要做大做强海水淡化产业需从多方面着力。首先,做强海水淡化产业需要社会各界的联动;其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当务之急;第三,做大海水淡化产业需要行业的自觉和自律;第四,还要注意平台建设,加强孵化和集聚效应。
  “海水淡化的本质是以能源换水源,然而海水淡化产业是能耗密集型产业,利用传统能源淡化海水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风电、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因其可再生性、无污染等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研究机构的重视,新能源海水淡化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多能互补的海水淡化技术,可以解决依靠单一资源所造成的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阮国岭表示,低碳化是海水淡化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海水淡化工程。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海岛海水淡化,建设可靠性高且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并可进行远程服务的海岛海水淡化工程设施;开展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示范,创建以海水淡化为核心的企业高效供水、用水系统典范,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条,拓展形成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此要积极参与海水淡化相关国际组织建设,大力开展援外培训等。
  谈及如何做大做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长期从事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高从堦院士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应该加强基础研究,要大力支持相关基金和基础研究项目;加强工程示范,建立示范平台,验证技术,加强成果转化;加快产业融合,加大协同创新步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链条;注重辐射推广,关注海水与废水两个市场,强化淡化技术在增水和治污上的辐射和推广,提高用水安全。
  此外,高从堦特别强调要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支撑体系,为此要加大对海水淡化的支撑力度;各级财政要对原创技术的海水淡化材料、设备生产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鼓励国内项目使用国产材料、设备,鼓励企业出口海水淡化材料、设备,承建国外项目;鼓励海水淡化产水进入市政管网,并给予必要补贴;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对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给予支持,鼓励浓海水综合利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婷婷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